至于贵族味道,则是指新式学堂,除了增加乡民的上学费用,教学内容与实际也不适用,与农民的需求产生“错位”。
这种情况伟人在青年时就曾指出,表示乡村小学教材,完全说些城里的东西,不符合农村的需要。小学教师对待农民的态度又非常之不好,不但不是农民的帮助者,反而变成了农民所讨厌的人。
而最令农民失望的是,接受了新式学堂教育的农家子弟,在乡村社会不仅“学无所用”,其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开始变得与乡村社会格格不入。认为它是替另外一个城市社会培养人才,而不是替农村社会培养人才
当然这种情况在后世也是一样,学生读的书越多,回到农村老家越是格格不入,似乎一切与农村社会都不匹配,小时候是生己养己的家,长大后却变成了故乡。
面对这种情况,陶行知有些愤慨:“我时常也在思考,看乡村小学内部的办法,哪一点是适合于穷人的?哪一件是适合于乡村的?乡村小学为什么不放农忙假,而要依照部令放寒暑假?
为什么教材的内容不合适乡村生活实际的需要,而要和城市学校是一套?为什么课程安排是为少数人准备升学,不愿得到大多数人的需要。”
程诺点头道:“虽然咱们现在办的小学教育眼下是不收费的,但中途肯定会有流失,即便我们一路跟着他们办到中学乃至大学,能坚持到最后的肯定也是少数。所以小学阶段,我们务必提高重视。”
眼下的现实社会要更加残酷一些,像那位大爷坚持送小辈过来读书的人并不多,所以程诺打算在培养他们文化课的同时,也想着结合中华职业教育社,让这些学生们有着一技之长。
并且往工业方面培养,使之成为国内第一批高素质的工业工人,以便支持未来工业的发展。
对此陶行知也在感慨:“尤其是那些受过新式教育洗礼的乡村小学教师,再也不愿过农村生活,不安心低微待遇,或一时找不到职业,暂时苟安一下,有机会便走。身在乡村而心在城市,根本没有怀恋乡村的精神。”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