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沉默下来,眉眼逐渐变得森冷,抚着圈椅的扶手感叹:“昔日并肩作战的部下,却在论功行赏之后离心离德,所以才有历朝皇帝诛杀功臣的先例,看来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啊。大梁开国将领共有十二人,余下的十一人都看着韩盎呢,依侍监之见,朕该如何处置?”

        这种国家大事,断乎不能说错半句话。盛望能坐上侍监的位置,自然深谙揣摩上意的门道。陛下铁腕压制朝堂时,可不像对待私事那么和软,自己跟随他半年,看得透帝王巩固政权的决心,便小心翼翼道:“十二大将虽有汗马功劳,但陛下御极之后并未亏待他们。韩盎拜大将军、寿春侯,已是无上的荣耀,他却不知感恩,日渐骄横,长此以往,未必没有不臣之嫌。奴婢以为,立国之道在于治,或者此番正是杀鸡儆猴的好时机,大可细细列出韩盎罪状,交由平章政事承办。”

        皇帝笑起来,“平章政事是韩盎的姐夫,侍监这招杀人诛心,恐怕令俞庭昭为难啊。”

        盛望从皇帝眼中读出了赞同,悬着的心也终于落回了肚子里,俯首道:“朝中势力盘根错节,谁是谁的姐夫,谁又是谁的小舅子,如此勾勾绕绕,将来必成祸患。陛下要建万世不朽之基业,首要便是归拢权力,打断他们的联系。将寿春侯交由平章政事处置,既可检验宰辅的忠心,也可令他们彼此之间生嫌隙。若宰辅不忠,则一石二鸟,恰好借由此事整顿朝堂,肃清乾坤。”

        皇帝望向他,食指笃笃扣击着扶手,一面嗟叹:“侍监有如此见解,令朕欣慰。只不过这一石二鸟,阵仗未免大了些,朕眼下还有用得上俞庭昭的地方,若是将他们二人一同收拾了,难免引得朝野侧目,朕不能背上个过河拆桥的骂名。”说着沉吟了下,“这样,韩盎交由你去处置,事要办得磊落漂亮,要堵得住悠悠众口,侍监可能办到?”

        盛望怔住了,“陛下,臣只是内侍……”

        皇帝道:“你是天子近臣,仗着这个身份,行事无人敢置喙,只管放开手去办就是了。”

        可这个差事,无异于烫手的山芋。陛下说要办得磊落漂亮,言外之意既要证据确凿,又要避免和诛杀功臣沾上关系。这就很考验办事的能力了,但若是做得好,就此成为陛下膀臂,也是指日可待。

        诱惑不可谓不大,新朝刚建立,正是最易挣功勋的时候,但凡有机会,谁也不想错过。盛望终还是斗胆领了命,“请陛下放心,奴婢一定尽力而为,绝不让朝堂上起半点流言。”

        皇帝唇角勾出了一丝浅笑,“侍监办事,朕向来放心。”说罢摆摆手,靠向椅背,闭上了眼睛。

        盛望见状,俯首行了个礼,却行退到殿外,忙于张罗承办的差事去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