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诺赶紧失口否认:“不不不,我只是听豫才兄说过,只是没想到他效率这么快,如此短的时间就已经成书。”

        郭守春笑道:“这不挺好的,总比书商天天追在屁股后面好,话说回来,除了杂志,这里面其他文章还多着嘞,估计下面时间有你看得了。”

        果不其然,里面有李大钊先生的“今”一文,文章认为“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

        也有钱玄同的《中国今后己文字问题》一文,强调“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

        更有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十个文字的宗旨,即“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表示要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别的文章看起来还好,可读到胡适的这篇文章时,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反复读了几遍后,终于察觉到有哪里不对了。

        原来是胡博士在最后一段认为中国的文学短板在于缺少材料,而材料从哪里来呢,源头只有三种,即官场、妓/女和不官而官、非妓而妓的中等社会,除此之外,别无材料。

        看到这里程诺只想发笑,这不是正大光明的为自己逛窑子开脱么。

        问去哪里了,直言道采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