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最近在天津租界办的中华火柴厂,李先生问道:“致远,火柴厂的选址确定好了吗?”

        程诺心中已然有了规划,但出于尊敬,还是想先听听对方的意见:“暂时有几个初步地点,只是还没确定要选哪一个,守常先生要帮我参谋参谋吗?”

        李先生转了转脖子,感觉轻松些后,说道:“加法我是无能为力,不过减法么,还是能说上几句,不过先说好,实业上的事目前沾边的也就是办报了,所以以下均为一家之言,听听便好。”

        程诺伸了个懒腰,微风拂面语气中带着一丝惬意:“这可不是我认识的那个守常兄啊,向来都是侠肝义胆,直来直去的,直接说就是了,说不定我就按照你的来嘞。”

        李先生不知道从哪里摸来一把蒲扇,给自己扇的同时也不忘带上程诺:“其实说来也简单,华北地区办厂,首选便是北京或天津,但观北京之政局昏暗,实在不是安心做实事之地,多的是拍马附庸之徒,将厂子办在这入眼皆是弊苦。”

        乘着凉风,程诺附和道:“西儒卡尔诺有言共和国家喧争多、痛苦少,专制国家喧争少、痛苦多,一时奉为不刊之论。如今我们国家是专制呢,还是共和呢?虽然五尺童子也知道是共和,不是专制,可实际上的喧争要多得多,自满清倒下的那一天算起,先是正月十二兵变,跟着就是二次革命,解散国会,五月七日之国耻,袁项城登殿......到现在的复辟风潮,当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可是苦了一方百姓。”

        李先生长叹一口气,没有答话,手里依旧不急不慢地摇着蒲扇,只是那目光竟不知不觉投向了北方,或许他心中的种子早已发芽。

        程诺看到这一幕后,嘴角微微上扬,将话题拉过来继续说道:“说来说去,其实还是得把‘家’安在天津,而且放在自己地盘上还不一定安全,最不让人放心的偏偏就是自己人。”

        李先生缓过神来,怔了一下好奇道:“这么说,你要把中华火柴厂安到租界?不过据我所知,租界跟租界的区别还是不小的,有的地方还不如北京城。”

        其实从天津早期的名字“天津卫”可以看出,早期它只作为防卫军事组织的存在,当时除了它以外还有两个兄弟——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后来满清入关,三家合并在一起统称天津卫,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埠通商,由此开启了近代城市化的发展。

        后世的影视作品中总会提到天津租界,不过对租界的具体情况却很少描绘。其实一开始天津只有英、法、美三国的租界,面积并不算大,只有851亩,但清政府欺软怕硬,又有八国联军侵略事件,导致租界的规模越开越大,到1915年天津已经有了八国租界,总面积暴涨至两万多亩,面积直接是天津老城区的八倍。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些租界们的情况都很好,比如英租界一开始也只是荒凉之地,后来英国老开始平整土地、修筑道路和房屋,花费了十多年的功夫陆续建造了多条道路干线、西洋楼、工部局等,甚至把电灯、自来水、公共花园等近代公共设施也都相继引入,逐步成为发展最好的租界区,因此主要是程诺创办中华火柴厂的首选之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