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水密舱密封隔板钉死,战船在江中停留半个时辰,依然没有多少渗水的迹象,即使继续在水中十天半个月,战船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眼见如此,杨丛义下令打开凿穿船底的那个水密舱密封隔板。
当密封隔板打开,冰冷的江水瞬间涌入舱底!
江水入舱速度之快,出乎意料,众人匆忙出舱,跑上了甲板,在一旁救援的车船马上靠近,准备救援。
但杨丛义等人没有第一时间离开,他们全都站在甲板上,想亲眼看看,战船到底如何沉江。
谁知,这一等就是一个时辰。
随着江水即将漫上甲板,战船下沉之势越来越慢,到最后战船已经不再下沉,随长江水流朝下游漂去。
实验只能到此为止了,众人一一转移至并行接应的车船之上。
付出一艘战船的代价,杨丛义等人亲眼见证了精准沉船的难度,同时也发现不少预料不足的问题。
他们的战船很大,只有一个碗口大的孔洞,沉船速度过于缓慢,若是战船占据河口之后,不能在两刻钟内将船沉底,江水流动,最后沉没的位置必然不是理想中的位置。
商议之后,决定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在水密舱底多凿几个洞,战船水密舱共有十二个,选择其中五六个凿洞,船舱进水速度一定会大幅提高。另一方面,要在舱底、舱中装载砂石,加大战船自身重量,一是加快它的沉默速度,二是避免它被水流带走,或是沉没后被敌方强行拖出河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