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机载武器的日益发展,攻击机已经越来越少使用射程短、火力弱、命中率低的原始机枪了,取而代之的是威力更大的航炮、炸弹、反坦克集束炸弹、火箭弹、导弹等,并配有红外观测仪等先进的瞄准设备和火力控制系统,可以全天候高质量执行攻击任务。
攻击机发展
二战期间,对地攻击机是一个重要的独立机种。此时,轰炸精准度仍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即使美国b-17上高度机密的诺顿轰炸仪也较为原始,连b-17使用人员自己也偏爱携带更多的小型炸弹而非少量的大型炸弹。究其原因,一是诺顿轰炸仪仍无法对小型坚固目标实施高精度轰炸,二是满载编队飞行的重型轰炸机在计算飞行轨迹时非常容易受到打击,造成较高的战损率。因此,体积更小、速度更高的对地攻击机携带小型炸弹实施近距离突击成为了更好的选择。而且二战初期地面防空力量并不完善,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俯冲轰炸机等对地攻击专用机型大放异彩。
二战结束后,导航和轰炸精度问题逐渐得以解决,但对地攻击机在研制和部署起来较为容易,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也做出了不同选择,尤其是一些小国更倾向于小型攻击机。接下来,地面防空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对地攻击机进入敌方阵地上空的难度越来越大,而日益完善的精确制导导弹逐渐代替了攻击机纵深遮断的功能,几乎宣告了重武器近距离支援任务的结束。
随着战机性能的提升、防空系统的发展和战争面貌的变化,攻击机与轰炸机、战斗机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很多重型歼击机和轻型轰炸机都具备了优良的对地攻击能力。此外,高科技战争中近距离火力对抗也越来越少,对地攻击机作为一个独立机种正走向消亡,对地攻击更多地是由歼击机兼任,攻击机大部分情况下指的都是航母舰载攻击机。
与强击机和对地攻击机相比,舰载攻击机是我们今天更为熟知的一个词汇。由于海上舰队的攻击能力非常有限,可以从航母上起降的攻击机便成为其进攻力量的延伸,是攻击地面或海上目标的有力武器。而舰载攻击机也具备一定的空战能力,在航母受到空中威胁时实施空中防卫。当代著名的攻击机多为航母舰载机。
3.2ju-87:闪击战中的空中炮兵
在二战初期,德军发起了数次经典“闪击战”,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景象莫过于地面蜂拥前行的坦克装甲集群和天上遮天蔽日的俯冲轰炸机群。这里的主角之一就是德国的主力俯冲轰炸机ju-87,绰号“斯图卡”。ju-87机头冷却进气口装有一个称为“耶利哥喇叭”的发声装置,在俯冲时利用强大的风力发出类似空袭警报的凄厉尖啸,炸弹还没有落下,地面上已经一片恐慌。
俯冲轰炸开创者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30分左右,三架德国飞机悄悄起飞,从南面迂回到波兰上空。此时的大地一片沉静,机群以离地10米的高度进行超低空飞行,几乎擦着树梢来到迪尔沙铁桥左侧。突然,飞机迅速拉起,留下的炸弹在地面引发出巨大的火球。二战的首次俯冲轰炸攻击就此开始。在几个小时内,德国所有能用于作战的俯冲轰炸机和水平轰炸机接踵而至,雨点儿一般的炸弹投向波兰的军事目标,机场、指挥机构和中心被一举破坏,有效协助了地面作战。不久,波兰被迫投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