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追迫降

        正如上文所述,初期的空战宛如孩童们的游戏。飞行员们用石块互砸,甚至相互撞击,并没有更多的技巧可言。1914年8月下旬的一天,英国皇家飞行队的三架巡逻飞机正在悠闲地飞行,突然发现前下方有一架德国飞机,便直接俯冲下去。三架英机中,一架在德机后方追赶,两架在德机左右方威胁,将其团团围住,吓得德国飞机只能一边向前飞行,一边朝地面方向躲闪。英国飞机见状更为激动,穷追不舍,直到逼迫越飞越低的德国飞机降落到一片树林里。得意洋洋的英国人洗劫了德国飞机,然后一把火将其烧掉。这种“牧童尾追小公牛”式的“挤压”战术传授给英国皇家飞行队,其他各国也纷纷效仿,这可以说是多机合作进攻的雏形。

        咬尾战术与双机编队

        随着福克e1飞机的诞生和机载机枪的普及,空战变得越发残酷,一不留神就陷入机毁人亡的惨剧,飞行员们不断琢磨如何能最高效率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波尔克是德国一位著名飞行员。在福克飞机问世之前,他就发现了“高度优势”在歼击机作战中的重要性。1915年7月,他躲在高处一片浮云里窥视,等到一架法国飞机从后下方飞过时,波尔克突然下滑到它后面,射击员一下子就将其击落。驾驶了福克飞机以后,波尔克每次都是先爬升到1500米左右的高度,利用上方的太阳光进行掩护。当敌机从下方飞过时,波尔克便会俯冲追赶,到近处进行机枪连续射击。如果未击中敌机,波尔克就会再次拉升飞机,重复这一过程。福克飞机的升限领先于同时代其他飞机,为波尔克的战术使用提供了高度保证。

        然而,波尔克很快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自己在攻击一架敌机时,有时也会受到另一架敌机的追击,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于是,他找了另一位德军飞行员殷麦曼作为搭档,一架飞机攻击时,另一架飞机为其掩护;或一架飞机做诱饵,另一架飞机去进攻。两人配合默契,发展了独有的联络方式,有效解决了尾随敌机的问题。真正意义的双机编队由此产生了,世界各国也纷纷效仿。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法国飞行员拉弗伯雷率先破解了波尔克和殷麦曼的高空伏击战术。当德军从后上方追击时,拉弗伯雷将飞机迅速拉起,使其进入失速螺旋状态,盘旋半圈后向原航线俯冲,正好到达敌机后方有利于自己的位置。

        而殷麦曼不甘示弱,也开始苦思冥想如何化解此招,于是发明了“半筋斗翻转”战术。他将急速飞行的突然拉起,几乎在垂直方向进行大幅度爬升,翻了半个“筋斗”以后,再进行滚动式翻转,朝原航线相反的方向飞去。在实战中,这种垂直机动战术既可以摆脱尾追敌机,又可以快速获得进攻所需的高度优势,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殷麦曼在一战期间共击落了15架飞机,被称为“里尔之鹰”。

        由此可见,在早期的歼击机作战过程中,单机的战术创新可谓勇敢者的游戏,飞行员总是想方设法利用高度、速度、战术动作等各种优势来到敌机后方位置,然后从机头进行射击。近百年来,歼击机和所携带武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原始的“咬尾”模式到今天仍旧是空战的最基本战术之一,速度、高度、灵活性也是歼击机战斗力的重要标志。

        多机混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