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氏想了想:“咱们大坳子村不像其他地儿那么富裕,只有村口的李家有一头耕牛。可他们家没有牛车,那头老黄牛的年岁也大了,只在春耕的时候用,平常都是让他们家的老李头赶上山吃草的。”

        “那其他村呢?”

        “赶场子的时候,有牛车的人家会顺道捎带上同村的人,但好像只有豆腐坊是每天早出晚归的。”薛氏想了半天,还是摇了摇头,“反正附近几个村没有,再远一些的,我就不大清楚了。怎么,你想出门?”

        赵桂枝点点头,她是想出门来着,但假如说,每次出门都要迈开腿走上老半天,那她还是选择继续宅在家里算了。

        薛氏刚想说你可以搭豆腐坊的车,就想起赵桂枝早上起不来,顿时笑道:“其实也没啥,你要是想出门逛逛,回头逢集了,我领你去。再不然,等有货郎上门时,你想买啥跟他说一声,再难的东西人家也会帮你寻来的。”

        货郎?

        赵桂枝没听说过这个行当,照她的理解,应该是小摊小贩?还是那种移动性比较强的乡间小商贩?

        本着不懂就问的想法,她跟薛氏聊了起来。

        正好,下午也没什么要紧事儿,薛氏就跟赵桂枝一起在灶屋里忙活着,一人生火一人做零嘴,顺便聊起了家长里短。

        薛氏告诉她,他们大坳子村去镇上还算是方便的,毕竟走路也就小半天工夫。这还是慢悠悠的,要是脚程快的,估摸着一个多点儿时辰就能赶到了。还有些村子庄子,哪怕赶牛车,也得一天光景,多半都是天还擦黑着就出门,紧赶慢赶的,最多也是在月亮升起时到镇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