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赵闰土还是干了一件人事儿的,旁的不说,就因为他的教辅书铺在府城各处遍地开花,大大方便了大家寄送家书。

        还不光是赵桂枝,其他人也是可以的,当然费用还是需要的,并且只保证送到当地的书铺里。又因为很多镇上并没有开设教辅书铺,多数情况下都是送到各个县城里头的,若是家住得偏远一些的,还得特地跑一趟县城才能拿到家书。

        可就算这样,比起以前还是方便快捷了不少。

        没奈何,这年头不单交通状况异常糟糕,通讯更是一塌糊涂。正常情况下,想要寄信就两个途径,要么通过朝廷的驿站,要么就是亲自或者托人跑一趟。

        但朝廷的驿站是不对普通人开放的,想要使用驿站,首先你得先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然后才能拥有使用的资格。

        自个儿跑一趟就更离谱了,谁有那个空啊?哪怕托人好了,不得花钱?花钱也得正好碰着顺路的才行,特地专人专线的跑?除非你像赵闰土那般有钱。

        话说就连赵闰土自己都没想到,他开辟了第一个连锁书铺后,居然还带动了通讯,愣是赚了一笔顺路钱。

        别小看了这笔收入,教辅书铺几乎每一旬都要进货的,还不单单是说书籍类的,像文房四宝这些文具周边消耗得更为厉害。尤其石二苟还做了一件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儿,他最初是为了自己方便,折腾出了简易版本的炭笔,那是既容易折断又不顺滑,外加每次写完都是一手的黑乎乎。

        但没关系,有这个创意就是好事儿,赵闰土让人把炭条磨成了粉,又重新压模重置,再请了专业的老木匠帮着做了外套……

        历史上第一支炭笔就这样做成了。

        虽然还是没有铅笔那么棒,也没有配套的橡皮,就连纸张都是粗制滥造的,但还是让铅笔在古代流行了起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