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打算将科举制从琅琊国推广到整个徐州,作为以后选拔人才的一种机制,彻底取代举孝廉。
举孝廉的人才选拔体制让世家掌握了太多的资源,他们举荐的往往是世家弟子,垄断上层资源。
楚天估计自己使用科举制代替举孝廉,会引起世家的剧烈反对,因为会损害到他们的利益。
果不其然,不少徐州世家出身的官吏在私底下交头接耳,对楚天的做法颇有微词。
“请各位不必窃窃私语。琅琊国已经举行过一次科举,选拔良才数百,所以琅琊国才会如此强盛。可见科举制有利于发现良才。”
楚天的确在第一次科举中发现了不少黄金级、白银级的英雄,科举制的筛选方式为楚天减少了寻找良才的成本,同时一定程度上打破固有世家的垄断。
“各位莫以为科举制会对各个世家有太大影响。如果各个世家用心栽培弟子,以世家的资源和家风,后辈成材率很高,不比平民。如果是连科举都无法脱颖而出的庸才,那么即使举孝廉,也只是祸害一方百姓而已。这个道理,想必各位都明白。”
楚天的原则很简单,既然是世家弟子,那么就有本事通过科举制。
在场的徐州世家们总不能承认自己的后人可能比不上平民的后人,只好默认了科举制在徐州取代举孝廉这件事。世家弟子的成材率比起普通的平民要高多了,从这点来看,世家仍然占尽优势。
楚天也无法做到更好,凭借科举制选拔良才,已经是最优解。
监察、考核、选拔官吏的制度确定下来,基本上解决了吏治的问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