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遵陈例,工坊城工匠还是以退役军卒为主,并且调查三代,确保无不良记录,确保是良家子。”

        “工坊城几乎是退役军卒最为优先的选择地,倒也不用担心来源。”

        回答的是苏子元,也就是现在的工坊城主,算是赵曦的大舅哥。

        “不同,大不同。早年之所以能创立工坊城,并以禁军厢军军卒为主,是因为国朝早年的军卒本就混乱,并非职业军人的身份来招募军卒。”

        “所以,在禁军厢军军卒中,各式工匠常见。而现在,兵役制的执行,军卒是以战力优先,是以职业军人的标准培养军卒。如今的退役军卒未必就能成为好工匠。”

        “小工号说,那些大匠,朕还是建议工坊城适当在民间招募,把握好调查即可。”

        “若单纯从军中遴选工坊城工匠,长此以往,恐怕工坊城相对于地方州府的作坊会没有竞争力。这一点,你们要慎重考虑。”

        “朕记得工坊城的章程中有这方面的条例吧?”

        术业有专攻。赵曦不相信能被遴选成新军军卒的就一定是好工匠,好军卒和好工匠,这是两个概念,或者说是两个领域的问题。

        “官家,臣对此也有感触。虽然工坊城也有退役的读书人军卒,总体来看,工匠的水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只是因为工坊城的特殊性,臣不敢随意改变招募的方式。臣想过一个问题,工坊城最终应该形成大匠与小工成团体发展的模式。而大匠,绝不是退役军卒能担任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