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官阶,蔡确比不上荆湖路的主官,甚至待遇上比不上荆湖驻军的武将,可这时候,受到的尊敬却显而易见。
人家是官家的近臣!
蔡确并没有指明,分组讨论需要不需要统一意见…~这个是如今朝廷比较时兴的。用官家的话,叫做统一思想。
所以,从一开始的讨论,就进入了白热化……
“役兵之法,对于国朝军力强盛的确有益,可役兵之法所规定的服役年限,这很容易造成军伍的动荡……”
“国朝是募兵制,是祖宗法度,国朝军卒同时又是终生制,加上如今国朝火器装备军伍的原因。倘若容许军卒退役,会不会造成国朝的火器泛滥……”
“火器制造在工坊城,军卒入军伍,只是训练如何使用火器,而不是如何制造火器。再说了,役兵之法已经规定,朝廷会根据军卒在军伍的表现,对服役期满的军卒,将根据在军伍中的表现,是继续服役还是安置工坊城,亦或是到地方任职等等……”
“既然有服役期限,就是说朝廷容许服役期满后恢复原本身份,服役期满的去向并不具备强制性。下官以为,朝廷应对服役期满的军卒增加强制性服从朝廷调配的条款……”
“不妥,役兵法规定,所有大宋的适龄丁口,都有义务服兵役,不论出身。这就是说,士子也有富兵役的义务。倘若朝廷有强制性条款,是否可以强制士子不得参加大比?”
你一言我一语,整个讨论确实是热烈。负责记录的秘书处和监察官,根本来不及完整的记录下来。
苏轼看着激烈讨论的同僚,真心有些无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