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朝廷窘迫时,就是这样逼着先帝动用内库乃至封桩库的,如今只不过是故技重演而已。

        他们相信,官家扛不了多久。

        官家确实没扛多久,没想到官家直接选择了搬迁,直接从垂拱殿搬迁到了勤政殿,还是不是叫相公们去集议,频繁到了每天一次,一次一个上午。

        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了政事堂。

        至于勤政殿是如何营造的,这样的消息被臣工知道,在相公们看来不是事,毕竟涉及到了工坊城,也就涉及到了太多的官宦家,这又不是需要保密的大事。

        没人会认为这是官家故意宣扬的。

        不管怎样吧,反正现在政事堂的压力挺大。

        已经有一个回家待参了,真担心这又是一次政潮。

        王介甫的青苗法,因为官家的谨慎和协调,没乱了政事堂的稳定,难不成要因为勤政殿这么一档子小事而让政事堂动荡吗?

        自己种的粮,是苦是甜,还是得自己收呀!

        从一开始在处置官家建宫殿这个说辞时,政事堂就错了方向。

        在知晓勤政殿具体营造事宜后,还瞅着内库的钱粮,再一次错过了弥补的时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