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郭浩发现他的才学并不出众,见识还不如自己,能力只能说过得去,不过对他还算忠诚。
历史上的赵普,读书确实不多,否则怎么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而这个典故在郭浩看来,并不是很靠谱,因为他的本质思想,和这时代是格格不入的。
就比如说对教育的态度,历代帝王都是愚民统治,目的是巩固政权,但郭浩没有这样做,他鼓励百姓读书。
有人说百姓如果懂得多了,那就不好管了,一旦百姓有什么想法,很容易生出混乱。
可是纵观历史,哪个时期的起义,不是朝廷不作为造成的,而百姓们关心的问题,无非就是吃饱饭。
在这一点上,郭浩未雨绸缪,找来了新型作物,以大宋现在的人口,粮食完全足够。
所以百姓们能吃饱,也就不会有人造反,遇到什么天灾人祸,朝廷也会出手帮助,这样的时代,在古代前所未有。
可是在这看似美好的背后,大宋实际上有很大的隐患。
此时的大宋,主兵力都在边境,这个情况和秦朝很像,一旦国内出现了刘邦、项羽那样的人物,处理起来很麻烦。
当年的大秦帝国,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之所以让刘邦占了便宜,那是因为北方蒙家军三十万兵马守匈奴,南方五十万兵马防百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