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良侯推测倭寇和红旗帮海匪会在此时趁乱偷袭。平海郡一面临倭寇,一面临海匪,是危重之地。而东郭郡临海匪,抗敌功劳不大。
陶大将军思量再三,决定令良侯前往平海郡抗敌,又令苏显允去东郭郡相助。而陶大将军则留守涠洲郡,试图以最小的损耗,获取最大的功绩。
然而,倭寇早知良侯镇守平海郡,竟调转船头,突袭涠洲郡。陶大将军被倭寇打了个措手不及,十船半毁,若非良侯从平海郡相助,恐怕又要闻尸横遍野的哀嚎。而苏显允领兵鏖战红旗帮,诛杀红旗帮帮主,一战成名。
但恰在此时,皇帝的命令却从应天城姗姗来迟。皇帝颁令之时,倭寇尚未偷袭,他正在因为良侯替“乱民叛党”说话而恼羞成怒。奏章中,将良侯狠狠地斥责了一番。
陶大将军正在担心苏家因苏显允一战成名而扶摇直上,借此奏章,他连忙卸下了良侯的领兵之权。但他又担心无人可用,思来想去,仍让苏显允扬名立万,也好让苏显允替他卖命。
可是,涠洲郡的百姓再也不吃陶家这一套。
他们夹道迎送“因病”被遣返归乐浪县的良侯。良侯身上缠满绷带,却仍然身披铠甲,在百姓队伍的尽头走下马车,与他们一一问好。
那一日风雪交加,可谁也未曾挪步。
良侯归乡,百姓悲愤交加、群情激奋。更有一人名为陈谅,号称摄政王旧部。他慨然登台,慷慨激昂地三问陶大将军陶实泽。
“我是一卑贱的草民,比不上陶大将军锦衣玉食、高官厚禄。可我在摄政王手下,拼尽全力为保家卫国拼杀过。”陈谅挥动着自己仅剩的一只手,亮出骇人的伤疤,声音激愤:“可陶大将军,他拼过命吗?”
“没有!”“没有!”“没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