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专家评审之间争论了起来。

        “洛家菜的文思豆腐羹,从前食材以什么为主?”有人提出了问题。

        有专家翻找着记录,“洛亭掌厨阶段,洛家楼的文思豆腐羹以时令为基准,千人千味。”

        “根据四季不同,冬季为冬笋,金华火腿,自制豆腐,春季为春笋,金华火腿,时令春菜,夏秋季节是鸡丝,青菜,木耳或香菇。”

        听着这位评审的话,在场的人点着头,这么看来,这一局谁胜胜负已经十分清楚。

        以时令为食,这是自古以来华人的智慧与习惯。

        即便在如今这个温室大棚,反季水果遍地的时代,冬日里也能吃到各类夏日时蔬,但依据天时,在阳光雨水滋润下的自然食材,也更符合人们的味蕾。

        罗庸以金华火腿,冬笋为材料。可如今是盛夏时节,火腿保存不易,冬笋不见踪影,这道文思豆腐羹中用的也是泡发的冬笋。

        食材虽然名贵,增了一份醇鲜,但相比之下,已然落了下乘。

        “四时之味,食材本味,这是洛家菜的道,罗庸跟了洛亭这么多年,本心离得越来越远了,反倒是洛樱,了不起啊,洛家菜后继有人。”

        程老爷子缓缓说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