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讨论的是《庄子?养生主》之中,「老聃Si,秦失吊之……指穷於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一段的内容。
这是一段吊唁老友的故事。老聃过世,好友秦失吊唁时只哭了几声致意,不像他人哀恸不已。老聃弟子对此表示疑惑,秦失解释:过於哀恸违反自然,老聃偶然来到人间是应时而生,偶然离世是顺命而Si,安於时机顺应变化,哀乐之情就不入心。最後用薪穷火传的b喻,传达身T消逝但智慧不灭的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面临亲友离世或个人生命消亡的过程,难免令人感伤、痛苦,难以像故事中的秦失如此通达「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的道理,做到哀乐不入己心。
对於在「道」的理解上仍非圣贤的你我,虽然不易做到立即悟道、停止悲伤,但我们可以试想:「人生,就像是场灵魂的旅行。」
你我有幸来到人间游历,与其他灵魂相遇、相知相惜,亦或是相怨相恨。而旅程终有结束的时候,结束之时,就是生命终结之时,灵魂将回到原本的地方,或回归原样准备下一趟旅程。这样的想法和原文中「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应时而生顺命而Si,有着类似的理念:一切来自於偶然,顺道而行。
当你我能了解这自然的道理,并安於时机、顺应变化,哀乐将不会成为心的綑绑,将人困於悲喜之中。不受喜怒哀乐所困,就更能T现心的自由。
理解上述的想法,不是要你我成为无情之辈,对於人情事故无动於衷,而是帮助我们用更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之中的喜、怒、哀、乐,不因大喜大悲而伤身,T悟当下的情绪感受却不至於困心。
「人生,是场灵魂的旅行。」旅程,不只有单一路线,这段走的不顺、不快乐,转个弯又是新的风景。人生路如同旅游路线,可以随时转换,只要有勇气改变现状,并愿意承担改变所带来的风险,便能灵动自如。
很少人出游会想要一趟不快乐、不喜欢的旅程,而灵魂的人世之旅也一样。不满於现状,就试着找出原因并勇於改变,在旅途终点回首时,便不会感到过多遗憾。
当一个灵魂完成一趟快乐的生命旅程,在旅程结束之时,又有什麽好悲恸哀哭的呢?不但含笑为这趟人世之旅画上句点,而尚在旅途路上的旁人则可为此给予祝福,并不困心地继续各自的旅程。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吧文学;https://www.guigushi5.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