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讨论的是《庄子?齐物论》之中,「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恶识所以不然?」这一段的内容。

        以影子和另一个Y影的对话,说明人就像影子,背後有个依附的主T,而主T也是影子,因为主T背後也有其依附的对象,如此探究下去,不易找到源头真正依附的东西。

        如同傅佩荣教授在书中所论述:「每一个人後面都有人在C纵,有所求就有所待,完全无所求,才能无所待……万物都有所待,所待者为道,所以要如何齐物呢?让万物都一视同仁,也只有从道来看,万物才能平等傅佩荣,逍遥之乐:傅佩荣谈《庄子》,2012,页74。」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无yu无求而无所待或许很难,至少对笔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人难免会有吃、喝、玩、乐……等等的需求,那我们可以从何做起呢?

        从「降低所求」开始,当有求於人、事、物时,便可能受其C纵而身不由己,难以得到身心灵之自由。若降低所求,可降低受限的可能及程度,才能得到更多自由和快乐。

        举个浅显易懂的例子:笔者前些日子很喜欢玩一款手游,每天至少花费1至2小时在那款游戏上,有时候玩到超过了预定的就寝时间,或是压缩了读书、写字的时间,我变相的被这款游戏所控制,游戏控制了我的时间,我成为影子,游戏成为主T。而当我意识到这件事情时,突然要放弃不玩有点困难,就每天少玩一点,过几天後就完全戒掉这款游戏了。

        再举个职场上的例子:初入职场时通常会效法前辈力争上游、努力不懈,甚至用加班时数来衡量一个人的积极度。笔者曾想:谁喜欢加班?为什麽要过这种自己不想要的日子?

        或许是人们对金钱的执着、对权力地位的争夺、对上级赞赏的渴望,亦或是害怕被责难、不敢成为与众不同的人,所以勉强自己做着不喜欢的事情。职场这条路,走着走着,渐渐成为自己最初不认同甚至厌恶的那副模样。

        唯有抛开这些追求与执念,才能够得到身心自由。当然,这不是劝大家从此躺着上班、啥都不g,成为办公室人人厌恶的负战力,这样的做法太极端了!不如此极端,可以从何做起呢?

        我们可以思考:赚钱固然重要,是否要牺牲一切去赚钱?

        名利是人之所求,我为什麽要追求名利?如果要,那要追求到哪个程度?为了名利,我可以牺牲多少事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