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讨论的是《庄子?齐物论》之中,「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忘年忘义,振於无竟,故寓诸无竟。」这一段的内容。
这段用两人辩论的情境,衍生出谁对谁错?谁是谁非?谁来评断是非?……等等的讨论,说明是非、对错是相对的,凡人都有成见,难以找到一个公正的人来评断,唯有以自然的分际来调和才得以达到悠游的境界。那什麽是自然的分际呢?自然的分际就是:有是就有非,有对就有错,没什麽好争辩的,忘却生Si与是非,才能寓於无穷之境。
起初读到这篇,有种当头bAng喝的感受!是非对错没有绝对,人都有自己的成见,因立场不同而造成争辩,使双方无法互相了解,甚至形成偏见,此时就如同带上有sE眼镜,眼前所见皆非原样。
然而,真有人可以看到事物的原貌吗?我认为是无法的,事物经过人的感官与思考後所呈现的样貌,加上了观察者的个人sE彩,已然不是原貌了。所以即使是同一个东西、同一件事情,在两个人的眼中,已不是同样的。两个不同的人,对着已失去原貌的事物争辩不休,这又是何苦呢?
是非对错,是就是真的是吗?非就是真的非吗?对是真的对吗?错是真的错吗?其实,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只有两个不同甚至相对的见解,经过b较,才显现了是与非、对与错。
至於原文中所提及的「无竟」、「穷年」等无穷的概念,对我来说非常博大JiNg深,我还没有特别深刻的T会,或许需要岁月及智慧的积累才能有所T悟吧。
总结以上,在生活中可应用於待人接物之道,当你我发生争执时,可以试着转念:世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也没有必要争辩,甚至争出个你输我赢。辩论使两人失去了解,或许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地了解对方的想法,进而放下个人成见,尊重对方的看法,并接纳事物的多面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