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 > 历史小说 > 渡海之约 >
        他们的设计,以台湾常见的「骑楼」空间为灵感,将建筑底层完全开放给城市,形成连续的、遮yAn避雨的公共廊道,与周边街区无缝连接。建筑立面灵感来自台湾传统的「砖砌」工法与山脉棱线,使用再生砖与本地石材,呈现出既现代又充满土地温度的质感。

        「我们不使用任何明确的政治符号,」陈雅婷强调,「我们认为,建筑的力量应该来自於它与土地的连结,与社区的互动,以及对环境的友善。我们设计了屋顶农园、雨水回收系统,并将大量绿意引入建筑,让党部成为都市中的生态绿洲,实践一种更贴近土地、更永续的本土价值。」

        她的方案处处T现着「在地X」与「社区X」,与戴继宸团队宏大的历史叙事和象徵X光廊形成了鲜明对b。

        汇报结束後,国民党的代表们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两个方案,一个着眼於跨越海峡的历史传承与JiNg神象徵,一个紮根於岛屿的土地认同与社区营造,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对「中华文化」的诠释路径。

        「很JiNg彩的两个方案,」主持会议的副秘书长总结道,语气谨慎,「都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请两组团队根据今天的交流,继续深化设计。我们期待看到更完善的方案。」

        离开会议室,两个团队在电梯口短暂相遇。

        陈雅婷主动向戴继宸伸出手,语气平和却带着自信:「戴先生,你们的方案很有气魄,对历史的诠释也很有深度。」

        戴继宸与她握手,回应道:「陈建筑师的方案对在地脉络的掌握,令人印象深刻。」

        两人的对话客气而专业,但彼此都清楚,这是一场关於文化话语权、设计理念与政治象徵的正面交锋。一个试图连接海峡两岸的历史与未来,另一个则专注於岛屿自身的生长与认同。

        「这下有意思了,」回到暂住的饭店,朱若彤忍不住说,「感觉我们不仅是在跟一个建筑团队竞争,更像是在跟一种??社会氛围对话。」

        戴继宸站在窗前,看着台北璀璨的夜景,缓缓说道:「她提醒了我们,建筑不能脱离它所在的土地和人民。我们的光廊,不仅要连通历史与未来,更要能温柔地、实实在在地,连接起这片土地上的人心。」

        双城的故事,两个团队的交锋,才刚刚开始。这场竞图,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成为一场关於文化、历史与认同的微型缩影。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吧文学;https://www.guigushi5.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