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 > 历史小说 > 渡海之约 >
        「中山?光廊」的概念在团队内部逐渐深化,朱若彤的初步模型已经能展现出那条贯穿建筑、引领向上的光明路径所带来的震撼力。然而,正当他们准备与国民党方面进行第一次概念汇报时,季允禾带来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消息。

        「各位,情况有变。国民党方面决定将新党部设计案,改为一个更正式的限定竞图。」季允禾语气平静,但眼神严肃,「除了我们,他们还邀请了一个台湾本土的建筑师团队参与。」

        「台湾本土团队?」朱若彤有些意外,「是谁?」

        「领头的建筑师叫陈雅婷,共构工坊的主持人。」季允禾快速介绍着她蒐集到的情报,「四十岁左右,在台湾业界以擅长运用本土材料、融合在地文化与当代语汇而闻名,得过几个重要的本土建筑奖项。她的团队规模和我们差不多,但对台湾的社会脉动、政治氛围和施工环境,显然b我们更了解。」

        这个消息像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他们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而是需要与一个深谙当地脉络的对手同台竞技。

        「这未必是坏事,」戴继宸沉Y道,「有竞争,才能b出更好的设计。而且,这说明了委托方是认真在寻找最合适的方案,而不是单纯走个过场。」

        杨子晟哼了一声:「多了个地头蛇,麻烦肯定也多。他们肯定会打本土认同这张牌。」

        许之微则若有所思:「我们需要更深入了解这位陈建筑师的作品和理念。知己知彼。」

        第一次的概念汇报会,在台北一间简洁的会议室举行。戴继宸团队与「共构工坊」团队首次碰面。陈雅婷本人给人一种g练而沉静的感觉,短发,穿着简单的深sE衣K,眼神锐利而直接。她的团队成员也大多年轻,带着一种台湾文创产业常见的活力。

        双方礼貌X地点头致意,空气中却隐隐有电流窜过。

        汇报开始,戴继宸团队率先展示了「中山?光廊」的方案。朱若彤的动画细腻地展现了公众如何从城市街道自然地被引入那条宏伟的、充满光明的中央廊道,沿路感受历史展示、参与公共论坛,最终视线被引导向象徵未来的城市景观。戴继宸阐述了将「天下为公」、「民生主义」JiNg神空间化的理念,并解释了对青天白日徽等符号的cH0U象转译手法。

        国民党方面的几位代表听得十分专注,不时点头,对公共X的强调似乎颇为认同。

        轮到陈雅婷团队时,他们提出的方案名为「植迹?共筑」。

        陈雅婷的开场白直接而有力:「我们认为,新的党部建筑,不应是一个从天而降的符号,而应该是从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建筑。它必须真诚地面对这座岛屿的历史、地理与当下的人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