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点了点头。
教授一词出现在先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古籍中就有‘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的记载,但这个时期的教授指的是教习、传授的意思。
到了宋代的时候,这是华夏教育的转折点,朝廷重视文治,大力兴办官学,特别是在地方州、府一级设立了学校,称之为州学、府学,并设置教授作为主管官员。
他们的职责是负责教学、管理学校、选拔人才等,早期的教授是地方官员兼任或推荐当地有名望的学者担任,后来为了保证专业性则是通过教官试来选拔。
从这一时期起,教授就成了正式的学官名称,然后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大明一朝中权限就更大了,能够直接处罚秀才,秀才想参加乡试,教授不通过就没办法参加考试。
除了上述三项职能外,还增加了一项祭祀典礼,教授需主持或参与春秋两次的‘释奠’典礼。
毫无疑问,能担任学官的教授那都是当地极有名望和学识渊博的人。
“在大学之中,助教和讲师是授课的主力,副教授和教授则是科研的主力,兼带授课,这里就能解释国工院的研究人员在哪里搞研究的问题了。
先说说助教,这是大学教学等级中最初级的,必须得是研究生学院毕业的学子才可担任助教,担任助教职务满两年限后,通过考核晋升为讲师。
考核内容为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以及日常的作风,由所在专业的主管官员和校内内官员联合评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