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魏晋时期,有些心眼子多的一不做二不休,当然没有到把石碑偷走的地步,而是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

        当时的拓片很时兴,所谓的拓片,就是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等到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底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

        听着是很简单,但出错率还是很高的,而且居然还有棉花的出现,这个存疑啊。】

        听到这个,许多皇帝立马pass这个方略,如,出错率太高,而且只能用于已经形成的石碑。

        石刻这个玩意投入度还不如现在开始找人抄。

        若是朝廷的大活动还有点意义,但单纯的为了传播文化和思想,没必要。

        儒家:后世果然知礼啊,知道我儒家才是教书育人的正统。

        其他家:该死的儒家,这群狗东西又开始嘚瑟了,还是得先打一架再说。

        百家还是很会抓重点的,但心里多少思考着该如何发扬自己家,绝不能落到叫儒家一家独大嘲笑他们的地步。

        【除了拓印为雕版印刷提供基础外,印染技术的发展也是重中之重。

        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