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说歹说,最后一人安排了打饭,一人张罗了打水,这下作罢。
恰在这时,令人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随着最后一道轧钢工序停下,一块普普通通的铁矿石终于完成了炼铁、炼钢和轧钢的三大步骤,制成一块厚度适中的钢板。
“致……致远。”尽管朱志尧知道现在已经完成了所有工序,已非人力所能改变,但他还是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因为哪一下呼气重了点,导致轧钢再次失败,极力压低声音道:“我们这……这算是成功了吗?”
尽管程诺已经紧张的连续吞咽了好几次口水,但身为众人的主心骨,不想让这种负面情绪传播出去:“已经有九成的可能成功,不过剩下还得看洋工程师的测定。”
“洋人?那靠得住吗?”陈兆锵情不自禁提高嗓门,但话刚说完就意识到场合不对,赶紧低声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不要忘了江南造船所摩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朱志尧反驳道:“陈同志,你这话可就有点偏颇了,这两个人都是我亲自请过来的,他们的底细我比谁都清楚,技术方面任何问题都不会有,况且国内去哪找高技术同胞人才,如果你能给我找来,我不介意给双倍工资。”
“这……我只是给你提个建议,不用这么大惊小怪吧?”客观事实摆在面前,陈兆锵深知自己有些理亏,但又不想服输,只好小声都囔道:“我也想知道哪里有会全套技术的自己人,双倍工资了不起啊,我出三倍!”
真是人越老,越像小孩。
眼瞅着两人又要拌嘴,程诺赶紧站出来将话题岔开:“二位老同志啊,人才方面如果大家真的紧缺,那好办,近一点的我筹备的有夜校,中等一点的有联合黄炎培先生的中华职业学校,远一点的有留法俭学会。
只要大家想要人才,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用不了多久,我们科学院便能培育出各式各样的人才,至于工资吗,倒也不用两倍三倍,同工同酬就可以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