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是以造船工业为先导的。
虽然跟西方国家先有原材料工业、机器制造业和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然后才出现船舶工业的发展走势不同,我们是在殖民者入侵的紧迫形势下,为自强御侮而在没有其它工业支援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但时间过去将近半个世纪,再笨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产业工人就不说了,巴玉藻造飞机的主要工人,甚至都是从造船、修船师傅转行而来。
技术储备方面也有积累,德国的机器、法国的工艺、美国的设计等,虽然都是万国牌,机器又老又旧,但够用耐操就行。
当然,以江南制造所为代表的国内造船业也不是全是优点,极其致命的是,从原料的购置,到轮船的设计,再到制作的工业全部都由外国人掌控。
作为缺乏重工业基础的中国,每一艘国造舰船的原材料都必须依靠进口,制造工作均由洋匠指导进行;所谓自行设计,大半还是测绘外国图纸。
成船数量既少,工期自然延长,原材料和工程费用即不断上升,以至于国造舰船的价格几乎3倍于外购舰艇。
从程诺嘴里得知到这段历史后,姜蒋左也是深有感触:“怪不得造船不如买船,原来根源在这。”
程诺叹了口气,补充道:“我国造船,不管是木、铁,还是钢、铜等原材料,基本上全部都从外国购买,就算是没有欧战的爆发,价格没那么高,但这期间还有运费,加上倒买倒卖的中介费,上下打点的公关费……
七七八八加在一起,我们国家造船仅工料费就比外国同类产品要贵一半以上,似乎除了国货这个牌子外,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大家从商都是为了挣钱,不是为了公益,自然不会选择国货,恶性循环之下,可想而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