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上说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器飞行的动力,广义上说它也是航空事业发展的推动力。

        如果将航空发动机的百年历史进行划分,那么可以根据其具体技术,可大致将其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来特兄弟的首次飞行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在这段时期内,活塞式发动机统治了40年左右。

        第二个时期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到21世纪,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取代了活塞式发动机,开创了喷气时代,并居航空动力的主导地位。

        后世提起我们航空事业的发展,前期最让人心痛的就是航空发动机,技术问题迟迟无法克服,不得已需要采购他国产品,每每提及于此,总是让不少军迷惋惜。

        而这个先天性心脏病的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空军实力的发展,国产化率也因此受到折扣,直到国产太行系列出厂才算是喘了一口气,但距离国际一流水准,仍有一段距离。

        谈到差距问题,有不少人把问题归咎到我们发展太晚,一步晚,步步赶。

        事实上早在抗战爆发前,我们国家就已经开始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布局,彼时国内国外的差距并不算大。

        当时蒋光头将航空署改组为航空委员会,自任委员长,宋美*任秘书长,看上去对国产飞机支持力度非常大。

        但实际上委员会的成员创办机械厂后,有意制造飞机发动机,并且与寇蒂斯来特飞机发动机厂、勃来特惠特尼等飞机公司已经完成飞机发动机技术的转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