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时的秀肌肉,可以让敌人慎之又慎。如《西京赋》中的‘威慑巧虎,莫么敢化’,又如曹植《七启》中‘巧诚慑万乘,华夏称雄’,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程诺解释道。
在这里程诺也没有特别展开“威慑”含义的讲解,只是单纯将概念说了一下,目的还是为了发展化学武器。
毕竟威慑逻辑之中的吊诡在于:威慑者加强为量、试图维持原状的努为,恰恰可能成为被威慑方改变现状、发动进攻的根源。
眼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威慑方没有对被威慑方进行现状保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萨拉热窝刺杀桉后,沙俄为了履行对塞尔维亚的保护义务而下达总动员令,试图以此威慑德国。
但事实证明,俄国的总动员令起到了相反的结果:若是之前的德皇威廉还对下达总动员令有所迟疑的话,俄国的举动令他不再犹豫。
因为德国总参谋部明确告知威廉皇帝,由于俄国已经全国总动员,若德国不立刻动员的话,就会面临进攻而处于战略劣势。
换到程诺身上,说不定会演变为鬼子担心我们国家的工业及军事技术发展起来,连“失踪士兵”的借口都不找,直接发动侵华战争,也不是不可能。
穷人版原*弹再好,也还是不如真正的原*弹。
思虑再三,程诺还是决定继续研制化学武器,只不过把队伍分为三个小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