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力100匹,最大时速126公里,可航行3小时,挂载炸弹4枚,主要用于训练,可以执行巡逻任务,必要时也可以进行小型轰炸。
寻得一处高处,程诺站在台阶上掐着腰:“当然,总是闭门造车是做不出技术尖端的飞机,日常还是要多多介绍欧美发达国家的航空现状、航空政策及航空教育等情况,我们自己明白的同时,让大家也都知道差距。”
其实关于军用和民用之间的转化,抗日战争前期,欧洲诸国做的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阑
比如带英,1933年时英国航空部飞机约有七百架,飞机制造工厂全国林立,民办者皆由政府补助,在必要时,政府令下皆能依样制造,供政府应用,航空人才亦比比皆是。
法国为世界着名陆军国家,飞机数量为各国冠,人民所备,有如民国小汽车一样普遍。
这点在蒋光头《国民与航空》一文中介绍的非常详细,认为世界空军以法国为第一,美国居第二,英国居第三
而同样认识到这一点的还有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掌权后亲自兼任航空署长,极力提倡发展航空事业,并颇有先进性的预见了德国航空建设比不上英国、法国等欧洲强国,但是德国之机械,优胜各国设有机会,必能见到其有特殊之表现。
“院长,难道你还有别的规划?”王助追问。
“这是自然。”程诺看着远方,脸上带着笑容:“比如飞行员,参与组建空军雷达部队、重型轰炸部队、空中照相侦察部队等,这些够不够刺激,够不够惊喜?”
王助头点如捣蒜:“够,实在是太够了。”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