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诺暗自咋舌,上次往国外发送一两百封电报已经花费颇多,没想到这个小小的气象站一天就要发送这么多封,而这样的工作从上个世纪中叶就开始了,总共算下来得花费多少钱?不过按照国际公约,气象交流上的资费计算,应该是另外一回事。
或许是知道众人的疑惑,劳积勋接着说道:“尽管电报的费用高昂,但由于事关公益,各国电报公司凡传递徐家汇观象台之消息,一律免费,且随到随送,毫不耽迟。”
也是,大家都忙着在中国捞钱,怎么可能给服务自己利益的外国组织要钱,这样岂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历史上正是有了这种通信制度的保障,徐家汇观象台才能做到在天气预报方面洞察先机,使海陆运者交口称道。
若是之前,程诺还会一口相信,但自从上次往海外发电报,见识过中国电报总局的那些人的尿性后,事情肯定就没那么简单。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无线电报传输距离太近,所以信息传递媒介最快最方便的还得是有线电报,这就意味着个人先把电报送到当地的电报局,由电报局送往目的地,再由那个地方的电报局派发,具体使用上还是非常麻烦。
认识到气象信息的重要性并且提供迅速免费通信服务的主要是外国电报公司,中国电报总局所提供的无偿服务不仅时间上晚了很多,而且还有每天打报不超过两次的规定,配额也是少得可怜。
不仅如此,在整个民国期间,中国都未能形成气象电报随到随打的制度,据竺可桢说,中央台收到全国天气电报要花24小时以上的时间,等到电报收齐,想预告的天气早已成为过去了。
“中国电报每次以10字或50字母为限,这么一算根本不够用吧?”
“我最头疼的就是这个”劳积勋苦笑,摇摇头说道:“根本就不够用,很难把这些信息浓缩到短短一句话。”
张謇深以为然:“可惜以当前中国的制度来看,想按照国际惯例免收往来气象消息的电报费用,随到随打,还是做不到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