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多年的教育制度已经根深蒂固,改动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大学是模仿西洋的一种全新的办学体制,为了简单化,康熙把大学的条件设置成了中举,或者三品上的官员推荐入学,而且在大学里还会实行与西洋相似的成绩淘汰制,不可混学历。
最终毕业成绩的前一百名,可进入翰林院。
大学里面教什么呢,就是教这些新兴的科学。
从前的八股文自然也要学,因为这可以教人做人,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和感性能力。
上了大学后就开始向高端学习。
对此,大多数年轻的官员刚入仕途,康熙的威望又高,为了复合康熙,他们为了讨好康熙都是非常赞同的,只有那些老不死的保守派,进行了反对,说八股文才是中华的精髓,不可为了区区西洋文学本末倒置,八古文应该比西洋文学更重要才是,怎么能在大学里轻视八古文呢。
还说若是此制实行,他们就告老还乡,不干了。
对此,康熙只是笑了笑,开口道
康熙:"嗯,那你走吧,朕的翰林院人才济济,从来不缺官员。"
康熙起身走到了中央。
康熙:"你们还有谁想反对的,都给朕滚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