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谁都会希望回到「现实」的时候,都是越过越好,都会想着自己不断地在解决问题。然而,等到他们形成的“现实”是最美妙的过去,补足了自己一辈子所有的悲伤和遗憾,他们真的还会愿意离开那个“梦”吗?所以最好的情况是不要让循环发生,阻止自己产生希望,拥有幻想。

        按照现在的时间来说,怕不是三个人都开始无法清醒了。

        江户川乱步已经在外面等得不耐烦,他决定自己也跟着进入书的世界里面。

        爱伦坡对江户川乱步这个想法一点都不支持,“你又不了解那个陌生人的身份,要怎么结束循环。”

        响在这个故事里面用了大量的概括性的语句和词汇,充分地发挥了每个参与者的自由度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困难。举个简单的例子,响让爱伦坡写一句,所有人都会回到自己的“现实”。但这个现实其实没有标准的。一般人都会想着就是穿书的那一刻,但所有人想的时间段会是一样的吗?

        感知里面的,记忆里面的,都会是同一个现实吗?

        会不会出现有人的“现实”是在早上或者下午,是今天或昨天?

        随着循环的发生,这个认知的偏差只会跟着个体差异不断地拉大。

        而这个只是用书里面的一句话描述而已。真实情况比这个可怕的多。

        “调查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