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类商品房,还有华侨村里的房,以及其他的小洋楼,都是卖得上价格的房子,四合院则相对难卖,一二进的小院子好出手,四进的大杂院那可就糟糕了,有的住着十几户人家,要出手也是一同出手,只要有其中一户不答应,那就卖不出去。
这样的四进五进院子,也不是普通人买得起的,像他们这一套四进四合院,约莫能卖出三十万,然而前院后院住着这么多户人家,八一年底,当时有老板来问,想要买下来拆了盖成酒吧歌舞厅,或者造饭馆。
那会已经出价到三十二万,大杂院里有半数都不答应,尤其是年纪大点的,对院子有感情,舍不得搬走,年纪小的则恨不得赶紧把房子换成钱。
具体钱怎么分,也有争议,有的说按房子分,有的说按人头分,一共三十来万,一家人少说能分个上万。
能分个两三万,就能去买楼房了,哪怕一万多,也买个差点的一进院,自个人独门独户住着。
最后那老板买的是对面胡同的一套四合院,户数少,人家齐心,一口气把房卖了,听说还有人拿着这钱,换成了外汇券,直接出国去了。
普通人手里的钱换不到外币,却可以想办法换成外国人手里使用的外汇券,而这样的外汇券,能直接换成美金。
当时也催生了不少外汇券黄牛,先找来旅游的外国人换外汇券,再把外汇券卖给国人,谋取差价。
这家人也是跑得早,八零年发行外汇券,刚开始兑换的比例相差不大,到后面外汇券一券难求,差价逐步扩大,有些黑市都能扩大到七八倍。
那些出了国的人,还往京城的亲朋好友寄信,说在国外的生活多么好多么好,一家子都不回来了,有些谈男女朋友的,一方出了国,几乎就是断开了,没有再联系过。
这些回国的信搅得人心浮动,也把大家想卖房的心煽动起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