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今年正旦,蜀郡太守李冰派了一个计吏,千里迢迢来到咸阳,参加大朝会,向秦王汇报蜀郡的民生、财政、讼狱等等政务,以及在蜀地开发盐井、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作进展。
结果隗林一看,这蜀地的马车,车辙的间距有些短,跟纠纠老秦的车辙宽度不一致。他就写了一封谏疏,向大王提议——尽快统一车辙的宽度,必须是六尺,多一分少一豪都不行!
他认为一个国家,器物标准混乱,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比如秦军的制式弓箭,标准一致,任何一部分零件坏了,都可以随时更换,再次组装,为国家节省了许多铜铁矿产资源。
咸阳西市的粮铺,官府会定期检查收粮的斗,统一容量,这样百姓无论是出售粮食,还是购买粮食,都不会吃亏被坑。这方面,蜀地的管理要相对乱一些,车辙不一致,当然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比如行军途中,某一个段路可以并行三辆车,有一辆车的车辙特别宽,它一上路,其他车就被堵死,过不去了。这不耽误事吗?
如果车辙一致,只要出了城区,就可以顺着前车留下的辙迹一路狂飙,速度都能快上不少。如果是给前线的军队运送物资,早这么一点点,或者晚那么一点点,差别可太大了。
这是隗林第十一次上疏,大王依然没有采纳。
赵琨:“……”
蜀地的风俗和秦地迥异,推行秦律,已经导致蜀人连续三次叛乱。也就是说,秦国吞并巴蜀以后,一共就封过三个外姓的蜀侯,三个全部叛乱。所以公元前285年以后,不再封蜀侯,将蜀地也纳入郡县制,变革太多,容易激起叛乱。
统一车辙这种命令本身没什么问题,确实有益于交通。然而基层官吏具体执行的时候,能出的问题可就数不清了——比如不符合标准的车怎么处理?会不会有人暴力执法,直接没收老百姓的牛车、驴车、羊车,甚至索要贿赂,不给就烧车……这些都是不确定因素。
所以子楚不支持隗林的建议,赵琨是可以理解的。
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一位名叫隗林的丞相出了大力——他制定了各种度量衡的标准。这个丞相隗林竟然就是隗先生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