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也挺好。”李建高心不在焉的回了句。

        “好什么好啊,哎,算了,不过等你以后成院士了就没那么麻烦了。到时候我们精诚合作,把学校东南角操场旁边那块地给要来,建一栋院士楼,你跟乔泽以后都到那栋楼里去办公。里面搞一个大型会议室,不,两层都是会议室,专门用来召开学术会议。说不定未来还能争取到国际数学家大会就来我们的院士楼里召开。”

        徐大江又习惯性的开始了他对数院未来的规划,而且很明显的,现在越规划越大气了。

        乔泽刚来的时候,徐大江还只是想着能够借着这个宝贝多要点科研资金,让数学的学科评级能从b+提升到a,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来学习而已。现在他已经开始畅想学院赶超燕北了。

        毕竟让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一所大学里举办,这着实是有些飘了。

        上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华夏举办的时候,还是世纪初始,在京城举办的,开幕式是在大会堂,开会主要地点则是在燕云村的国际会议中心。

        那一年李建高其实还在上初中,知道的这么清楚是因为他的博导曾参加过那次大会,而且还经常跟李建高提起那次大会的盛况。

        之所以博导总是跟李建高提起那次会议,是因为李建高的导师在那次会议上认识了当年的菲尔兹奖得主俄国数学家弗拉基米尔。甚至还互留了邮箱。

        在此之后十来年里,两人一共通了七封邮件。

        用导师的话说,就是那七封邮件带给他的启发,才让他在华夏学术界站稳了脚跟。

        弗拉基米尔2017年逝去的时候,李建高已经毕业,通过朋友圈看到了导师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祭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