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的焦点则是关于q理论中,对于量子多维时空拓扑网络基本构成单元及其数学表示概念的不同看法。
基本构成单元其实没什么好争论的。无非是顶点,边,面跟体。顶点代表时空网络中的基本时空点,点的性质由量子态构成。根据量子态性质,边分为有向边跟无向边,连接着顶点。
由边构成的闭合区域就是面,涉及到更高维度的量子关联则由体来表示。
这一块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涉及到数学表示,争议就来了。
从图的表示,邻接矩阵,到链群,同调群,在到简并度,双方的认识明显有着极大差异。
简单来说,彼得·舒尔茨一直在做极为严谨的论证工作,以让所有定义跟表示都具备精确性跟一致性。这显然是个难度很大的工作,比如使用同调群来表示量子网络中的相互作用,就需要提供一个严谨的数学框架,来准确描述其拓扑性质。
但爱德华·威腾认为现阶段根本不需要这种审慎的理论,只需要做一个计算模型,取近似值的方法,就能得到足够精确的结果来得出想要的结论。
至于完整的数学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留到以后再说。每个阶段考虑每个阶段该考虑的事情就行了。
显然这个方法更具操作性,但在彼得·舒尔茨看来这个想法是荒谬的。取近似值的方法,很容易就会忽略掉许多可能极为重要的拓扑性质,而且并不会对数学上的定义有任何帮助。
在乔泽看来,两人的想法其实都也有些道理,不过他当然是更倾向于彼得·舒尔茨的。毕竟能有严谨的证明过程,本就更符合他一贯的做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