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部件太多了,一条生产线就要几十台机器,这还都是国产机器。要是进口的,八十万根本拿不下来。要知道变速器生产线,就因为精度的要求,必须买进口设备。轧钢厂那边联系一条旧的生产线,都要了罗成七十万的叉车货款互抵。
所以能八十万建一条生产线,真心不贵,虽然生产线大部分只是机械化很费车床操作工。但起码能满足发动机的最低生产要求,可能有些配件会没后世那样好,但只要不是那么容易出问题就行。以后慢慢材料升级就是了。
再加一条生产线,一个月也就多二百台的产量,主要是很多零件用机器生产也只能做出半成品。设备不先进,无法智能化,不能一次成型,一些需要开孔的地方,还要用机器二次加工。
但也足够了,军工厂的设备再配了一些设备,加上在弄一条生产线。一个月发动机可以生产五百台以上,如果能出口的话,也是一百多万,一条生产线一个月就能挣回来。
其实跟天户那边的汽油发动机厂比,罗成这边同意一条生产线,产量其实还要低。这主要是这边的发动机结构不一样,部件还多。
按照罗成的意思,下个月是真的收着来的。要扩张的话,其实各车间都能增加机器来提升产量。而杜永康算帐的方式跟罗成的算法不一样,杜永康算的是现有的产量利润,罗成算的是扩张后,产量提升后卖出去的利润。
反正不担心卖出去的问题,最多就是发动机没联系出售。在罗成看来,哪怕出口不了,最多自己用了。汽车厂又不是生产不了轿车,最多别整哪些花里胡哨的造型,先弄一款比较四方的车型,比如老式桑塔纳车型。
在香港也流行过这样的车型,在一些老港片里,经常能看到的出租车就是这样的。铁皮弄薄点,冲压机就能冲压的出来车壳,当然了,整体依然不行,可以分离式冲压,分前中后三部分。
反正发动机造出来,根本不愁用不掉。光卖发动机哪有卖车的利润高,而要是不能出口的话,对国内卖三千,就会有人说话。但能出口,国内哪怕三千也会有地方抢着要,可能出口了,就不会卖国内了,而是优先出口。
这个时代就这样,在国内你的产品价值不是根据性能来的,而是你生产的材料成本。而一旦能出口,你价格卖的贵人家才会闭嘴。就跟叉车一样,罗成说卖国内要五万,出口要三万。但要是不能出口,造的叉车再好,可能价格就不是你想定多少就定多少了。
反正按照罗成的算法,下个月就算扣除厂房建设,职工楼建设,他的研发投入等等。工厂肯定还会有不少钱。主要是从叉车和发动机上面来,发动机要是出口不了,那明年第一个目标就是生产轿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