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难看出,黄头室韦既对突厥认怂,同时又融入南方部族和国家。而整个室韦种群,是彻底作为突厥附庸存在的,当年的突厥又无比强大,越是接近突厥地盘,就越是只能跟着突厥干。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雁门关围观隋炀帝,除开突厥本部人马,更是有一多半是西部草原和东部草原的杂交品种,甚至连杂胡都有。

        而南室韦别种因为和突厥隔着不少部落和山水,而高句丽当时又招呼了一帮小弟跟隋朝干,特么还没亡国,整个一小强,大大地让南室韦以及靺鞨等部感觉:卧槽感觉我上我也行啊。

        然后么,南室韦的几个别种,就跟着高句丽混了。

        其中黄头室韦在高句丽国内,更是自称黄头女真,其首领被封高句丽北部大人,看上去还不错的样子。

        高句丽体制上来说,已经很有中原的气质,典型的农耕国家,城池不说林立,百几十个城池还是有的。只是有的城池放大唐,那就是个村镇级规模,但不能因为小就否认了高句丽的生产关系。

        高句丽在隋唐,不是游牧民族渔猎民族的杂交产品,它是典型的农耕国家,城池林立!

        所以,黄头室韦作为高句丽的临时附庸,它也是能有不少好处的。比如说高句丽王能够给他们封赏,黄头室韦是没办法自己上贡唐朝的,没渠道,且资格不够。想要拿到唐朝皇帝赏赐的鼓纛,可真不是一般的三流部落能够混到的。

        因此突厥在的时候就跟高句丽勾三搭四的黄头室韦,在突厥灭亡之后,终于觉得连突厥这么牛逼都被唐朝干死,高句丽虽然没被隋朝干死,但说不定就会被唐朝干死啊。毕竟,高句丽不可能跟突厥比吧。

        黄头室韦一开始想投靠唐朝是拒绝的,你不能说投靠就投靠,毕竟要试一下观察一下,别人投靠的效果如何。别人投靠之后吃香的喝辣的,那么说明没加特技,是可以跟进的。

        至于高句丽,duang的一下一脚踢开,没有任何压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