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兵、上等兵、士官都不是军官,但士官是军官的储备,如果建立军功,或者考核为优秀,或者因扩军需要,可以晋升为少尉。

        这是对大明军队制度的一次巨大变革,以前的大明,士兵永远是士兵,即使立了战功,或者有优异的表现,也永远是士兵,绝对不能晋升为军官,最多获得一些物质上的奖励。

        实行士官制度,给基层的士兵打开了一扇晋升的大门,尽管这扇大门现在只是开启了一条隙缝,士兵毕竟有了希望。

        军官的军衔为三段十级。

        副排长:少尉,肩章为一杠一星;排长:中尉,肩章为一杠两星;副连长、连长:上尉,肩章为一杠三星。少尉、中尉、上尉称尉级军官。

        副营长:少校,肩章为两杠一星;营长、副团长:中校,肩章为两杠两星;团长、副旅长:上校,肩章为两杠三星;旅长、副师长:大校,肩章为两杠四星。少校、中校、上校、大校称校级军官。

        师长、副军长:少将,肩章为金枝一星;军长:中将,肩章为金枝两星。

        另外设立上将军衔,肩章为金枝三星。上将具备指挥数个军参加战斗的权力,相当于集团军司令,在战争时期,如果需要,可临时加封为司令,指挥大型战役。

        根据崇祯年间的战争状况,以及平时指挥军队的能力,第一次设立六位上将军衔,分别是第一军军长袁崇焕、第四军军长洪承畴、第十四军军长左良玉、第十九军军长沐启元、第十三军军长祖大寿、辽宁省长孙承宗。

        此外,国防院提议,崇祯帝为马上皇帝,为了更好地统帅全国的兵马,加封朱由检为大元帅。

        对于这样的职务,朱由本来觉得无所谓,但他考虑到,大明军人的地位肯定会提升,如果士兵将来只认识自己的将军,不认识皇帝,将军们就可能拥兵自重,设立大元帅一职,让士兵与军官随时想到,皇帝、大元帅才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所以也就当朝接受了国防院的加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