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整条船同时看到的,我记得清清楚楚。”一名学生反驳。

        “你们说的都没错,”朱由检绝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如果船上的桅杆太矮,或者水域的面积过小,比如船只在江河里,我们就会同时看到整条船。”

        朱由检拿起石灰和粘土混合而成的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圆的球体,又紧挨着球体画了一条船和一个人,“你们看,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站在岸边的人,会先看到桅杆,然后才看到船身,如果地球的表面的平坦的,那站在海边的人,应该是直接看到整个船身。”朱由检有画了一条直线,和球体进行比较。

        简单又好懂,清晰又明了。

        学生们还在消化朱由检的所画的简图。

        “如果你们有机会去海边,认真观测一下远航归来的帆船,你们就会相信: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确是圆的;如果没有机会去海边,也没关系,有人已经证明了这个伟大的发现-------欧洲有一个国家叫西班牙,西班牙有一个人叫麦哲伦,已经有过环球旅行的经验,他在指南针的指引下,从西向东,一直航行下去,最后回到自己出发的地方。你们说,地球到底是圆的,还是平的?”

        学生们借助地球仪的指导,还在咀嚼朱由检的话,这些知识他们一时还难以全部消化。

        这些地理班的学生,也许成不了牛顿、伽利略,但只要他们坚持对地理的兴趣,坚持他们的研究方向,朱由检相信,大明迟早会出现航海家。

        欧洲的崛起,不是起源于英国的产业革命,不是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而是起源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大发现。

        临下课时,朱由检特别强调:“同学们,我不是专业的地理老师,因此送给你们的地图和地球仪,都不准确,要绘制准确的大明地图,乃至世界地图,就靠你们了。”

        第二节课时化学课,朱由检让侍卫提着一个大大的木制食盒,来到到讲台上。

        “什么是化学?老师肯定和你们说过,我就不重复了。举个例子,修路用的水泥是用化学的方法烧制而成,陶瓷也是烧制而成,还有这个。”朱由检从事盒中取出一个烧杯,放到讲台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