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玻璃已经烧出来。就是残次品太多。”李申既兴奋又沮丧,为了烧制玻璃,他吃住就和工匠们在一起,连朱由检大喜的日子都没能回去喝杯喜酒,新元也是在这偏僻的山坳中过的。但玻璃的残次品太多,令他感到有点失望,不知道究竟是在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错误。

        “带我去看看吧。”朱由检只是知道生产玻璃的原理,具体的生产细节和操作要点他也不知道,只能靠工匠们自己摸索。

        “是,殿下。”李申在前面带路,朱由检和王慕九跟在后面,护卫的士兵没有进入厂子,他们就护在厂子的大门外。

        因为保密的需要,玻璃厂的出口曲里拐弯,但里面却是相当的宽阔。他们一路东行了好一会,才在生产单元停下来。大批的工匠正在忙碌,见到来人也没什么反应,好像没有看到似的,他们根本不认识朱由检。李申准备要这些工匠们来参见,朱由检挥手阻止了,还是不要打扰他们的正常工作。

        “殿下,这就是成品。”李申指着左手堆积的一大堆玻璃,因为有大量的不合格的玻璃,他的情绪有点低落。

        这儿确实对堆着不少玻璃,朱由检蹲下身子,仔细观测,发现玻璃是不少,但光洁度不够,大部分玻璃中都有气泡,废品率极高,真正能用的成品却是不多。

        光洁度可以打磨,但气泡不仅严重影响了玻璃的质量,还影响了玻璃的美观,同时,又改变了光线的折射角度,这种玻璃绝不能投放市场。不过朱由检也不着急,既然产品中有合格的玻璃,那就说明生产工艺没有问题,至于出现大量不合格的玻璃,一定是某些条件没有达标。

        后世的朱由检,根本没有研究过玻璃这种最原始的商品的生产工艺,他只是依稀记得,如果煅烧的温度不够,或者锻压时的压力不够,玻璃中就会产生气泡。死马当活马医,先试试看吧!

        “李申,这里有多少工匠?”朱由检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是相当兴奋。玻璃在大明基本上新生事物,只有西洋有少量的舶来品,价格极高,常常是有价无市,有钱人用银子也买不到。大明不缺大把挥金的富商,缺的就是生产能力。

        “回殿下,一共有十四名工匠。”李申惴惴不安,不知道朱由检是嫌工匠多了还是少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