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这事必须要朝廷,朝廷各地都有官员,很容易查出何地有余粮。”朱由检淡淡地看着高迎祥,“但如果全国都有兵患,朝廷还有精力去收余粮,运往陕西?放眼全国,只有朝廷,才能解救陕西百姓。”
“这……那……只要朝廷能救陕西的百姓,我愿意率部归降,我高迎祥也甘心伏诛。”高迎祥犹豫了片刻,毅然下定决心。
“伏诛?此事等会再论。本王倒有一个主意,既不影响大明抗击辽东建奴,又能让陕西百姓有粮可食,高将军帮着参详参详。”朱由检抛给高应祥一个微笑,就像他们是煮酒论道的老朋友。
高迎祥的确是朱由检的老朋友,后世的历史上,就是高迎祥的起义军被李自成接管后,推翻了大明,朱由检也被迫在万寿山自杀殉国,所以,朱由检对高迎祥刻骨铭心,但高迎祥却不认识朱由检,如果不是双方对弈关中平原,高迎祥都没听说过这名年轻的王爷。
“愿闻其详。”高迎祥想到自己即将伏诛,家中的老人无人照管,心中升起一股无名的悲哀,精力开始涣散。
“本王组织全国的富商,来陕西开办工厂,工厂生产的产品可以销往全国。陕西的百姓,来工厂做工,赚取酬劳,然后用这些酬劳购买国家的储备粮,而朝廷得到这些银子,再去全国购买余粮,补充储备粮。这样,陕西的百姓有了酬劳购买粮食,朝廷也不会损失给辽东前线的储备粮。”
“可是陕西百姓有数百万,工厂能招多少人?”高迎祥也觉得朱由检说的的确是个办法,但整个陕西几乎都是灾荒,陕西怎么可能出现这么多工厂?
“工厂是一方面,陕西境内山川水泊纵横,道路难行,生产的产品很难运向全国。所以,陕西要先修路。有了平坦的大路,产品才能快速流向全国。”朱由检顿了顿,好让高迎祥有思考的时间。“修路也需要大量的男丁。这些男丁和在工厂做工一样,也有酬劳。另外,陕西一旦安宁,眼下正是秋种季节,一些男丁要从事农业生产,山西将再无闲丁。”
这是典型的“以工代赈”,后世的历史上,一旦遇到经济危机,一般都会采用,既能保障百姓的收入,又能集中力量,完成国家的大型建设。美国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度过难关的。
“如果信王殿下真的能救陕西百姓,保证我部下的安全,我愿意率部归降,听从殿下发落。”这是高迎祥第三次提出归降,他已经有了必死之心,只要他的部下安全,陕西的百姓能渡过难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