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对!”人群里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多拿几分。”与其听别人的鉴别,不如自己来做对比更可信些。人有倾向,但字迹却骗不了人。

        又有人喊道:“看看墨迹,看看印玺上的痕迹,是新的还是旧的?”

        “对啊!看看!”有人对着英亲王喊:“您也是玉石大家,这有没有做旧的痕迹,您应该看的出来的。这天底下,可没人比您在这方面更擅长了。”

        这些人喊的热闹,但是越是这么喊着,英亲王头上的冷汗越多,因为从头至尾,他没有发现这方面的破绽。

        不管这些人怎么喊,甘氏都那么站着,由着他们怀疑。

        不大功夫,就有两个太监抬着一个箱子进来,郭常和看了一眼又缩在后面的户部尚书,只得自己走出来,先将箱子里的折子随便翻了翻,这才道:“这里有陛下登基以前上奏给先帝的折子,有陛下登基以后亲手写的朱批,有些还是我们看着陛下当场写下的,另外还有一些,都是不同时期,陛下朱批的折子……给王爷们作为参考吧。”

        所谓的不同时期,就是指病了以后所写的折子。人一旦病了,病的轻重也直接导致了笔迹上有些差别。都说人如其字,甚至有人从对方的字上可以看出这个人命不久矣。可见对于真正的行家来说,这字迹上能看出的东西很多。

        而这,也就是甘氏的一个破绽!

        林雨桐朝甘氏看去,果然见她眼睛微微的眯了眯,却又不动声色的闭上了眼睛。她这才朝郭常和几人看去,这些大臣对于甘氏的上位,心里也不是不愿意的。要不然不会用这样的方法提醒英亲王。如今就看英亲王能不能想到这个问题了。永康帝健康的状态下,跟病入沉疴的状态下,字迹绝对不会是一样的。而甘氏能模仿字迹,却模仿不了状态。

        可英亲王显然这个时候的脑子不是很清醒,他将折子一一的翻开,然后对照,真的没发现有什么问题。

        甘氏突然问道:“字迹可符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