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们在其中扮演了最恶劣的一环。

        这事的处理,四爷找了理亲王和十三爷来商量。理亲王一听这事,只搓牙花子,“这事啊……皇阿玛当年在乾清宫的大殿柱子上写了几个字,一个是三藩,一个是台湾,再一个就是漕务……三藩平了,台湾收了,就只漕务了……”

        先帝为之努力了六十年,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了。可见这个问题处理起来有多棘手。

        十三爷跟着点头,“就说漕口吧,这些人都读书识字,也了解朝廷的法规。生活在最底层,却有经常能与官吏交往,经常聚集在州县学校里交流议论,知道官吏们违法分肥的□□。往往跟更高级别的官员有私人关系,可以通过他们向上反映情况,至少可以自己\"砌词控告\"。他们吃的是官饭,拥有比小老百姓更多的权利,不那么怕见官。而官吏要收拾他们,又难免惊动当地学政,这两拨人是两拨系统,所以不像收拾百姓那么容易。在就是他们人多集中,闹起事来不好收拾。”

        林雨桐抱着弘晶在后面边喂奶边听,十三的话这么一说就直白了。这就跟后世那些大学生一样,搞个□□啊,抗议什么的,政府麻烦不麻烦。只怕哪个地方闹□□,哪地的官员根本就不用解释了,先把你免职了再说。影响太坏了。而学生又都很善于用这样的办法,因为通过集体行动可以分担风险,增强力量。这种情况下暗害一两个人并不能解决问题。

        说来说去,其实还是利益二字。官员集团、漕帮、农民集团,三个大集团的利益纠葛,就是这么一码子事。这里面又夹杂了一些‘反清复明’人士渗透的反朝廷统治的思想,因此,他们天然就对朝廷存在敌意。而朝廷的官员,也就是官员集团,在漕帮看来,果然朝廷的走狗没好人,从他们手里分割利益。在百姓的眼里更是如此,放纵漕口剥脱利益,最坏的还是当官的。至于说漕帮……那是兄弟,没看见跟咱们一样都是穷苦出身嘛。

        就听四爷说:“所以朕一直强调吏治,治国先治官,官员清廉一分,天下就清平一分。”

        这是对吏治还不满意。

        再说什么,林雨桐没听,抱着弘晶从侧门出去了。这孩子起来哼哼开了,她怕哭开了不好收拾。叫理亲王和十三爷听见了不好。

        只是过了没几天,弘昼来跟林雨桐告别来了。眼圈还红红的,先跪下请罪,然后才说把他媳妇在园子里寄存一段时间,他得出去办一趟差,时间上不太确定,麻烦皇额娘多照顾之类的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