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鲁迅,倒是可以来国子监啊!”不少皇帝情不自禁地念叨着。

        【我们梳理一下。第一,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要拿来。第二,应该怎样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第三,“拿来”有什么意义?——成为新主人、造新宅子,也就是建设民族新文化。

        第四,怎样才能“拿来”?——主体必须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第五,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创新。

        至此,鲁迅完成了他的逻辑闭环,闭关、送去、送来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拿来。拿来的手段、主体各有要求,而拿来到底还是为了创新,这是鲁迅为中国文化探求出来的一条道路。】

        楚棠将问题与文句一一对应,接着道。

        【在这里,迅哥儿总结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使用:直接学习;存放——化害为利;毁灭——完全摒弃。同时表明拿来主义者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即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那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迅哥儿又是出于何等考量才写下了这篇文章呢?】

        “嗯?”众人抬头,忍不住疑惑,“不是有感于当时闭关主义和送去送来的乱象么?难道还有什么别的隐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