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趣性,自取景也可以见得出。”
裴迪也觉得这景致写得如在眼前,不过他对前面那句话更感兴趣:“金秋十月,硕果飘香,我们欢聚一堂。这好像是宾礼迎客之语,怎么他们用得这样普遍?连稚童都会说。”
没有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并高中大学等一系列开学典礼的裴迪自然不知道这句话在未来的风靡程度,甚至觉得还挺朗朗上口。
【这里,他将笔触详细地落到了不起眼的秋枣上。枣是细小的,比起其他果子来,体积好像没那么显眼,但胜在普遍、常见。
“屋角、墙头、茅房边、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大家一定发现了,这很符合郁达夫这篇文章的取景标准,寻常、不起眼、带点疏淡萧瑟,于是那点悲凉的感觉就又出现了。
郁达夫对北平的记忆与这些果树相关,可细究起来,却是不那么美好。
当年,郁达夫留学日本,回国后曾出任北京大学讲师。顺便,他教的是统计学,不是文学。】
太极宫。
李世民思忖道:“留学日本,是派使者到日本去学习?”
他觉得有些怪异,向来都其他诸国来大唐学习,后世怎么颠倒过来了?没记错的话,那日本,就是后来侵略中国的国家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