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苏氏兄弟也在讨论这个问题:“新旧之间判然有别,隔阂日深,那新文学推行之初,是否与旧文学有决裂之意?”

        苏轼摇摇头:“未必,你听楚姑娘先前所讲,诗骚不忘,魏晋至唐,更有那明清的高明、曹雪芹。他们虽有新文学,却仍不忘旧之典籍,对李杜二人更是尤其推崇,我看不是决裂,而是兼收。”

        苏辙想了想笑道:“如此看来,后世也是文明昌盛之朝。”

        启新风而未忘本,他们的君王真是崇德知礼之人!

        苏轼也笑了:“文本相通,我等也来看看这新文学的写法吧。”

        他边看水镜上的文章边做总结,“第三自然段,从‘一椽破屋’起始,所见景物俱限于院中,便是院中秋色;第四段写秋槐落蕊,不写菊花梧桐,反写槐树,倒是新奇。”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槐蕊细密层叠,踏之无声,倒也符合所谓‘清’、‘静’的秋味。”

        苏辙对这一段描写甚是喜欢。

        唐朝。

        骆宾王初至临海,履任县丞,在此之前,他堪堪才度过了一年牢狱之灾。那时在狱中,也是一个秋日,骆宾王听到寒蝉的鸣叫声,写下了“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之句。所以,他很容易捕捉到了关键要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