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澜反复看了二十多遍电影,她一点点地研究,慢慢地去揣摩,再结合过往花滑赛场上有过的《红磨坊》,来作自己的风格。
几乎全世界的编舞师都很喜欢丛澜,没有合作过的人渴望得到丛澜的垂青,而每一个与她合作过的人都大夸特夸,不只是因为她在合乐和技术方面非常配合,还因为她每次都会深入音乐本质,以求做到比赛与艺术性的融合。
这很难,根本就没多少人做到。
就如这段探戈,选它的人太多了,留下色彩的又太少了。
教练会追求技术完成度,运动员无法平衡艺术与技术,在各方的压力下最后只能单方面地选择最粗浅的那一层,而没有去真正地理解、探索。
这是错的吗?
好像是不太对的。
花滑是一个吃年纪的运动,在艺术表现力上,天赋固然重要,经验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但真的做不到吗?
也不是。
至少不会跟现在这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