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要知道此时德军的“三号”坦克也只有47mm的装甲厚度,虽说命中部队往往有倾角,但100mm的垂直穿甲能力用于对付“三号”已足够了。
“它有什么缺点吗?”卡图科夫问斯金奈。
“就像我说的……”斯金奈回答:“它的精度较低,其它的就无从得知了,因为还没有经过测试!”
“我认为这不是问题!”卡图科夫拿起火箭筒打量了一下。
这话的确是说对了,苏军的装备通常都精度的要求不高,他们认为数量可以解决精度的问题,就像“喀秋莎”火箭炮。
又打量了一会儿,卡图科夫似乎就下定了决心,他将火箭筒递给了西索伊,问:“我们需要它,西索伊同志,你认为多久能仿制并生产出来?”
“如果有图纸的话……”西索伊把目光投往斯金奈。
“是的,我把它们带来了!”斯金奈回答,然后就朝助手扬了扬头。
助手从包里取出一个文件夹然后递给了西索伊。
西索伊和卡拉什尼科夫一起在灯光下翻了翻,然后就信心十足的对卡图科夫说道:“它可能需要两周的时间,上校同志,就像美国人说的,它的结构的确很简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