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所有的商家都在这大约五百米长的街道上,街道中间的马路只有五、六米宽,那时很少见到汽车,学校出门一百米远处就是长途汽车站,有一座两层楼的售票、候车厅。当时那是镇里很漂亮、气派的建筑,也是除了政-府大楼之外为数不多的楼房之一。
汽车站的斜对面就是唯一一条大街,也是镇里最繁华的地方。街道两旁是各种买卖营生:剃头理发铺子、各种小饭馆、日常杂货铺、饲料铺、种子铺、裁缝店、铁匠铺专门给马钉铁掌的地方、还有几家成衣店,街上人头稀拉,各个店铺都冷冷清清,天气好时每个铺子门口都能看到老板坐在太阳底下犯迷糊。店铺的牌子也大抵是一块木板上面写着几个大字。从风尘仆仆的木板牌子上可以看出积累的岁月沧桑——字迹早已模糊,木板也脱漆潦倒了起来,但他们都守着这祖上传下来的营生默默度日。
后来,在大南街的后面又添了一条街,旗政府、旗委、镇政府等都从南街那些个青砖红瓦的老院里搬出来落户在了新街的中心地带,黑漆的大铁门圈起来洋气十足的五层楼房,院子里是各级职能部门,美其名曰:给来政府办事的人提供方便——不出大门就可以把各种章盖齐了,不用像原来一样到处跑。
接下来便有了新华书店、电影院、百货大楼等,于是,镇里便出现了有史以来的南腔北调的各色人们。
医院也在镇里统一建设时把平房摊倒盖起了楼房。
山丹看着这日渐繁华的处所,来不及多想,恨不得飞奔起来赶往医院。
等到达医院已经是半下午的时间,第一个看到的是母亲,母亲看见山丹便泪如泉涌,多日来的担忧在看到山丹那一刻得到释放,她看到山丹就有了主心骨和希望。
山丹来不及和母亲说话,拍拍母亲的肩膀,快步奔向医生办公室,哥哥和妹夫后面跟过来,找到等在办公室的医生,罗医生毕业于赤峰医学院,临床工作也有四五年的时间,人很随和。
山丹没有过多的客套,急忙把手里的保温桶递给罗医生叮嘱道:“快!放冰箱冷藏,我已经拿出来四五个小时了,准备输血吧。”
“好的。”罗医生接过双筒保温桶打开看到有两袋全血,两袋浓缩红细胞,问:“不都是全血?”山丹回答:“血站说要输浓缩红细胞,这样既安全又省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