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吧文学 > 综合其他 > 秘宋 >
        刘瑜对着章惇略一示意,暗示自己心里有数,让这梁焘说完就是。

        一个眼神,对于刘瑜和章惇,却就足够传递很多信息了。

        这么一眼过去,章惇便不作声,稳稳地坐着品茶。

        “先生大约会以端明殿学士,出任永兴军路马步军都总管、安抚使、兼知永兴军府事。”梁焘大约是跟章惇吵怕了,很直接就切入了主题,“先生的意思,是想教子瑾同赴永兴军,以为臂助。”

        接着他还再抛出一个条件:“先生言道,若得子瑾臂助,或于修史,也有益哉。”

        这话一出,章惇和苏轼都愣住了。

        司马光要修通鉴,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听这意思,司马光是打算以此为条件,来让刘瑜就范。可这是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啊,对于这个时代的士大夫来讲。

        所谓人生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

        修通鉴,不就是立言么?

        当然了,按正规释义来说,“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也就是真知灼见,才能流传百世云云。

        得了吧,就别扯了,司马光修这通鉴,只要成了,必定就是流传千年不朽,谁都知道。

        如果司马光愿意捎带上刘瑜,那这压根就不是一个能拒绝的诱饵,哪怕明知是诱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